智能化的设计

10/05/2018

先“谋事”而后“造物”

2014年度科幻大片《星际穿越》片中塑造了三个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分别是塔斯(TARS)、凯斯(CASE)和基普(KIPP)。片中对于塔斯和凯斯的处理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他们的幽默感和诚实度可以设定,形成了所谓的机器人格,在大多数时候,你可以认为他们是可以聊天解闷的好朋友,甚至还有酌情处理的功能,不会大嘴巴出卖朋友的小秘密。另一方面,他们有着非常卓越的认知能力和高效多能的机器人工具特性。他们能够辨别人类、物体、场景和活动,处处体现出纯熟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输出能力。虽然长着一张平淡乏味的扑克脸,但是机器人的俄罗斯方块结构在应对布兰德博士的急救过程中展现出可怕的变形能力和惊人的移动速度,体现了未来机器人复杂而成熟的外观结构基础。
从科幻回到现实世界中,人型模板的智能机器并没有流行,除了日本国竭尽全力地追求高度仿真的机器人以外,各国主流大众的科技产品中并没有亲睐机器人的智能化设计模式。我个人判断这里无非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智能机器人在大众消费市场上注定是一件划不来的奢侈品,而不是技术做不做得出来的问题。以当今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模式推测,未来智能化的趋势不会像是科幻片鼓吹的那样的集中式、封闭式、个体化的人工智能,而是碎片化、开放式、网格化的简单智能的组合。未来智能化产品的发展趋势不应该是着力于机器人智能如何模仿或超越人,而是如何形成随时随地与人可以对话、协同工作的智能化产品系统和智慧城市网络。
    智能化设计的对象包涵很广,可以从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慧城市,而产品则从智能单品—》智能系统—》智能化服务—》复杂的系统智能,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延伸开来。简而化之,智能化设计最终落在两个关键词上面,到底是设计“系统”还是设计“服务”?如果是设计“系统”,意味着智能化设计主要解决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中面临的“空间”问题,专事处理“空间”中的节点、拓扑结构以及不同“空间”的功能结构变化等等。德国系统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在博朗公司早期已经确立了系统设计的体系,用次序感、逻辑性、系统化、标准化的思路将现代设计引到重视科学技术的新理性主义路上,至今仍是现代工业设计方法的经典。正如柳冠中教授所言,设计的目的已经从“造物”转向“谋事”,所以在智能化设计中设计“服务”显得更为重要。设计“服务”,意味着智能化设计在产品“空间”属性之上加入了一个“时间”的维度,产品设计不是在处理一个建筑、雕塑或者是艺术品,如果我们仔细关注产品被用户体验的过程就发现,产品被设计师所赋予的属性在被用户使用的那一刻起就被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生命力不是设计者所赋予的,而是用户与产品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升华。智能产品的“时间”属性,促使设计师在设计“服务”的过程中采用不同以往的流程,重点处理用户的体验流、接触点以及全新的商业生态关系。这种“服务”设计的理念已经完全脱离传统工业设计的范畴,把用户为先、体验为先的设计逻辑与商业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先“谋事”而后“造物”,在“时间”的主线上解决“空间”的问题。
图1,德国博朗公司的系统化设计,体现在所有产品的规划与细节之中。

  

近年智能硬件在业界非常火爆,从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到智能家电、智能自行车,似乎通过APP连接后加上“智能”的标签就能成为炙手可热的神器。现实中,智能硬件除了在业内被聚光灯过分关注以外,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态度却不痛不痒。如小米史上最低价介入近乎臭大街的智能手环,从国外耐克的Nike Fuse Band、Jawbone UP到国内Bong、咕咚、小米纷纷表示要占领用户的手腕,目前看这些产品的结局都不太美妙,最多三个月之后,各种智能手环纷纷被用户摘下后再也没有被戴上。小米路由器一整年来势凶猛,大有在传统家电领域后来居上的架势,明目张胆的战术意图夺取智能家居的入口,目前来看这个入口级产品的推广之路坎坷了点,因为动静太大,一度跟博联、欧博瑞等智能网关产品在互联网上演绎背信弃义的爱情肥皂剧桥段。

图2,Broadlink SP2智能插座、小K智能插座1代、LifeSmart第一代智能家居产品。

言归正传,智能硬件的体验成熟度何时可以不靠炒作而让人放心,从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作为新一代物联网的新技术导入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早期的技术侵入进而在市场上狂热而吹出泡泡,到如今多行业都参与到物联网技术的共同改造和优化升级,最终在市场和用户端得到真正的认可。如何评估智能产品的体验成熟度,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首先用户体验的接触点比物联网的节点更重要,例如在智能家居环境中的节点主要是智能路由器、网关、前端设备、传感器等,这些在物联网架构中至关重要的节点似乎是智能家居必然的核心枢纽,而现实是用户根本不关心这些不明觉厉的智能设备,他们更关心的是天天抚触的家电遥控器是否更加通灵人性了。如此这般,用户体验的接触点上才是智能产品最需要率先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才是信息流量汇集分发的枢纽,如果能提供更好的交互设计让用户改变原有行为习惯或路径,接触点的再设计将变成神奇如“虫洞”一样的时空隧道,打通连接未来的智能生活之门。其次,高频应用将逐渐覆盖低频应用,在智能产品中主要存在信息类、控制类和社交类等主要的几种应用形式,例如智能家居中的空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电器都主要是控制类需求的,从用户操作的使用频率而言都有上限值,而厨房类产品的智能化不在于控制而是信息提醒与反馈,信息类需求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是个性化的;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信息类应用在用户行为已经进入习惯路径之后,必然会顺便把控制类需求囊括其中,这就是高频应用对低频应用的吞噬效应。正如微信APP在智能手机平台上所发生的情形一模一样。再次,智能联动和智能感知将成为智能化设计最基本的需求,从智能单品到智能家居系统,如果不能把单品的感知能力与整个系统的联动机制结合起来,就不可能提供闭环的用户体验。未来真正的智能产品体验一定需要家电厂商、信息服务商、智能路由或中间件通力合作,然后跟手机终端厂家在前端交互技术方面融会贯通,消费者才能真正切实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智能化设计。

图3,跨界协助老板电器完成的智能厨房ROKI系统,集成了智能油烟机、灶具、烤箱等一系列厨房电器,组成了烹饪环境下智能联动的闭环体验。
 
11月8日,跨界在杭州滨江举办了五周年庆典暨智能新品发布会,其中最为关键的亮相就是跨界自主孵化的新项目Tosmart智能酒店,目前这个项目已经与上海如家酒店集团形成了战略合作,相继在5间酒店开设样板间测试运营,获得客户一致好评。Tosmart智能酒店的系统设计完全有别于以往智慧酒店的思路,通过改变CHECKIN/OUT以及客房开锁等客户体验的关键接触点设计,我们让用户在移动端在线预订选房、手机开锁入住、手机控制客房电器、自助退房,新的客户体验流更加智能化、流程顺畅且大大节省了酒店运营成本,从酒店端而言,通过新的接触点设计采集到了用户入住更加精准的行为数据信息,可以协助酒店在客房管理、能耗管理以及服务管理方面制定更为优秀的运营方案。
图4,智周科技协助如家酒店完成的智能酒店客房系统,集成了手机开锁、灯光控制、空气净化等一系列智能化客房体验。
 
 备注:智周科技,成立于2014年杭州,由跨界科技自主孵化而成,致力于新一代基于移动互联的O2O智能酒店,提供极致设计、简易部署的智能酒店客房设备以及更为高效的运营管理服务。公司产品以智能门锁为主的智能客房系统组成,为酒店提供基于云端计算的RMS智能客房管理服务,未来致力于通过客房为单元的移动入口聚合酒店OTA。